Monday, November 21, 2005

《花月影》拉动企业为文化买单


来源:广州日报·沈远安
策划:刘亦凡、周娴、徐晖  

4月25日至5月4日晚,大型粤剧《花月影》将在广州黄花岗剧院连演10场,前来观看的观众将有上万名在校大学生。“大学生走进剧场”暨粤剧《花月影》演出季这一举措不仅在粤剧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对本地整个文艺舞台的演出相信也有一定的冲击力。因为这一举措是用了企业的钱包来培养粤剧潜在的观众。企业介入文化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还没有形成气候。企业该不该为文化买单?买单又能给文化带来什么?记者为此采访了此次活动的策划人之一———广州粤剧团副团长谢海涛。

企业与文化联姻早晚要成气候  

文化产业在中国还没形成一定的格局,但中国的文化市场显然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寻求除了政府之外的其他资金,还想吸引到来自诸如企业的资金,自然要自己先为企业搭好一个平台,只有这样双方才能互利和双赢。  

在一般人眼里,认为只有那些很式微的文艺门类才需要寻求企业赞助。认为一种文艺门类如果能依靠市场自身赢利的话,根本就不需要企业的赞助。其实这是一种假象,君不见,许多大型流行演唱会不也被企业利用来宣传自身的形象,如最近的Twins广州演唱会,所以企业和文化的结合将会成为今后文化市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记者(以下简称记):当初是怎么想着要搞这样一个策划,让企业为文化买单,让大学生走进剧场?  

谢海涛(以下简称谢):广州粤剧团作为一个精神产品的生产单位,生产出产品后,要把产品传递给消费终端,这个过程需要资金,目前粤剧演出市场日益萎缩,所以我们只好找人买单。过去,寻求资金无非两个途径,一是找政府,一是找企业。但找企业寻求资金,对方是一定需要回报的。粤剧是岭南文化的一部分,欣赏群体日益老龄化,年轻观众是需要去培养才行的,恰好《花月影》的定位是城市年轻观众,于是我们把大学生作为了我们培养的潜在观众。我们象征性地收取一元钱让大学生走进剧场,这绝对不是作秀,而是一种消费意识的提醒。企业大概是看中了大学生这样一个消费群体,所以肯为这次活动买单。  

记:是不是只有类似粤剧这样比较单一观众群体的文艺门类需要企业介入?  

谢:绝对不是,企业对文化的介入是迟早的事。因为企业和文化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如果双方可以在某一个契合点上给对方提供一个好的平台,就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虽然市场不景气的文艺门类更需要企业的扶持,但有些企业也会借助一些文艺来达到它们所需要树立的形象或者宣传。目前,企业介入文化还很被动。但相信今后随着更多这样的介入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后,企业会主动介入文化当中去。  

记:为什么文化不能依靠自身去赢得市场,非得依靠企业的力量?  

谢:再好的东西,也需要人们去认识和认知。这需要宣传和培养欣赏人群。即便这样,人们认知了也不一定会消费。比如等离子电视好吧,但人们不会都去买。所以,文化在还没能占领市场的时候,依靠企业未尝不可。

为粤剧培养观众的一个探索  

为了此次大学生走进剧场欣赏粤剧,广州粤剧团做了一系列活动,如倪惠英走进校园亲自给大学生示范讲解粤剧;带着几十名大学生代表跟随剧团去深圳演出,让他们体验剧团演出生活;“粤剧一日游”更是让大学生寻求粤剧的根源以及跟红线女的亲密对话,让他们能从根源上了解粤剧。  

谢海涛认为这次活动多少能影响一些年轻人,对于他们来说,哪怕这只是一次经历,今后再也不接触粤剧,但在他们的青春记忆里,至少曾经有一次离粤剧那么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次与企业的联姻产生的效果是深远的,且是覆盖性的。因为这次培养粤剧观众,并不单纯是为了广州粤剧团培养观众,而是为了整个粤剧界。更广义来说,是为了整个艺术舞台。同时必将为今后文化寻求资金来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在谢海涛看来,越来越多的文化寻求企业赞助其实是一种进步。  

记:这样一次大型的企业赞助的文化活动,你认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谢:至少培养了年轻观众,提升了剧团、剧种以及品牌效应,但绝对不是广州粤剧团一家受益,而是整个粤剧界受益。这次活动在表层上至少可以改变粤剧的形象,以前粤剧演出,我们看到的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家,每次看到的都是熟人,成了台下不动,台上就要动。也就是说观众群没变,舞台上表演的剧目要更新。这次我们是舞台上的剧目不变,台下的观众在更换。一个作品要立在舞台上,一定是台上不变,台下要变。另外,这次演出的票价贵宾票380元,改变在人们观念中粤剧不值钱的状态。  

记:今后剧团的演出是不是都想朝这样的模式去操作?  

谢:我们只是在探索,并不一定是方向。但我们要这样去做,去推广粤剧。我认为一个作品花了很多钱做出来,就要推广。要让人们认识,这就需要一些营销和推广手段。企业的介入是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我还想把“大学生走进剧场”作为一个固定的品牌。作品只是一个载体,目的并不是在作品本身,文化消费的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花月影》的问题。广州不是没有观众,不是没人看戏,而是需要培养。台湾作家龙应台曾说:台湾有两个人把传统文化推向了世界,一个是导演李安,一个是即将来广州演出的云门舞集的创始人林怀民,林怀民在台湾做了培养现代舞观众30多年的工作,观众确实是培养出来的。  

记:对于企业对粤剧的介入,你有何感想?  

谢:是的,这个机会非常重要。我相信,只要有人走进剧场,我就有信心把他们留住。《花月影》问世以来,在粤剧界存在许多争议,但至少我们做了这样的一件事,没有停留在原地。一个东西有时不在于能保持原汁原味,而在于多少改变了一些东西。比如一个餐馆,如果不常更新菜谱,是会不断失去客源的。粤剧界为什么不反思,我们的观众为什么在萎缩?我们寻求企业的介入,就是想寻求让更多观众认知粤剧的一个机会。对其他舞台艺术来说,也是一样。相信,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文化会寻求企业的赞助,这其实是一种进步。

No comments: